您所在的位置 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行業資訊 > 正文行業資訊
海南將建海綿城市 解決大雨內澇問題
來源 :www.fanglunchina.com 編輯時間 :2016/3/30 10:24:27
今年起海南各城市新區、各類園區 、成片開發區建設海綿城市
部分城市小雨積水大雨內澇或將解決
海綿城市就是充分發揮原始地形地貌對降雨的積存作用 ,充分發揮自然下墊麵和生態本底對雨水的滲透作用 ,充分發揮植被 、土壤 、濕地等對水質的自然淨化作用 ,使城市像“海綿”一樣 ,對雨水具有吸收和釋放功能 ,能夠彈性地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 。
小雨積水 、大雨內澇 、水體黑臭 ,這對於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來說是十分痛苦的 ,並嚴重影響到了生活 。但隨著近幾年在全國範圍內掀起的建海綿城市熱潮 。解決城市內澇 、雨水收集利用 、黑臭水體治理將在不遠的將來即可實現 。3月23日 ,省政府辦公廳便發布《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實施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 ,從2016年起 ,全省各城市新區 、各類園區 、成片開發區要全麵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。海綿城市建設讓更多城市居民有了期盼 。
解決小雨積水大雨內澇 海口建設海綿城市可行
隨著海綿城市在全國範圍內的建設日漸顯現成效 ,2015年6月10日 ,國家住建部下發文件把三亞列入海綿城市試點城市 。省會城市海口在建設海綿城市上 ,也下足了功夫 。
2014年 ,海口市政府副秘書長吳優表示 ,將要根據中央的要求 ,打造“海綿城市” 。規劃投入183億元完善海口市排水(雨水)防澇係統 ,根據海口市降水 、下墊麵 、排水管渠 、水資源利用等因素 ,綜合考慮采取蓄 、滯 、滲 、淨 、用 、排等多種措施組合的城市排水防澇係統方案 。
以海口為例 ,海口市區內地麵“水泥化” 、“硬質化”現象嚴重 ,不透水麵積大幅度增加 ,綠地麵積卻相對減少 。海口中心城區下墊麵的滯水性 、滲透性等水文要素發生變化 ,地表徑流大幅度增加並超出排水係統所能承載的流量係數 ,導致了城市內澇等一係列城區自然水文循環問題 。
2014年 ,海南省水利廳城市水務處調研員 、高級工程師王永勝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,曆史上海口城區麵積五分之一是水麵 ,狂風暴雨時 ,起到蓄水作用 ,形成了自然排水係統 ,很少出現內澇 。但隨著海口市的發展 ,原本的水麵開始消失 。使原本具有蓄水調洪功能的窪地 、山塘 、湖泊 、水庫等被人為填築破壞或填為它用 ,破壞原有自然排水係統 。
專家表示 ,如果過度破壞原有的自然排水係統 ,大自然就會在城市裏重新形成新的排水係統 ,低窪道路就變成了蓄水池 ,也就是內澇 。
業內人士表示 ,海南省多地區受亞熱帶海洋季風和區域地形的影響 ,降雨呈現年際變化大和年內分布明顯不均的特點 ,汛期雨量可高達年總量平均超80% ,適合建設“海綿城市” 。
2030年城市建成區80%達到目標要求
據《意見》要求 ,我省將推進自然生態修複 ,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,將70%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 。按照因地製宜 、規劃引領 、生態優先 、統籌有序的基本原則 ,切實轉變城市規劃建設理念 ,結合“滲、滯 、蓄 、淨 、用 、排”等海綿城市功能要求 ,通過推進海綿型新老城區 、建築小區 、道路廣場 、公園綠地建設 ,推進排水防澇設施達標建設 。
同時 ,將建築與小區雨水收集利用 、可滲透麵積 、藍線劃定與保護等作為城市規劃許可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 ,保持雨水徑流特征在城市開發建設前後大體一致 。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,將規劃的實施納入城鄉規劃督察員工作範圍 。強化城市“藍線”保護 ,堅決製止因城市建設非法侵占江河湖水係的行為 ,有效保護現狀江 、河 、湖 、水庫 、濕地 、坑塘 、溝渠等城市自然水體 。
並加強對城市坑塘 、河湖 、濕地等水體自然形態的保護和恢複 ,禁止填湖造地 、截彎取直 、河道硬化等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建設行為 。
《意見》要求 ,到2020年 ,城市建成區20%以上的麵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;三亞市作為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,全麵總結試點經驗 ,向全省推廣 。到2030年 ,城市建成區80%以上的麵積達到目標要求 。
今年起 ,全省各城市新區 、各類園區 、成片開發區要全麵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。老城區要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 、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 ,以解決城市內澇 、雨水收集利用 、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 ,推進區域整體治理 ,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 、大雨不內澇 、水體不黑臭 、熱島有緩解 。